‘Transmutation’——the first exhibition of ‘Young Artists in Residence of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蜕变方圆可现’—— 2013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首展”将于2013年11月12日——11月25日在佳想安善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由四川美术学院与佳想安善美术馆联合主办,罗中立院长为本次展览撰写了前言,批评家何桂彦先生担任学术主持。
四川美术学院从2013年6月开始全面启动“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通过一系列评审从申请者中选出20名驻留青年艺术家并向其提供艺术创作空间和创作资金支持。此次展览系“驻留计划”成果展,包括了布面油画、影象、装置等多种作品形式。
2013年是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的第一年,首先在川美试点以艺术创作为标准遴选了20名应往届毕业生,并为他们提供创作场地、资金、学术平台和展示平台帮助其进行良性的艺术创作,以后也将逐渐选拔一些社会上的执着与艺术创作的人加入川美驻留艺术家行列。打造“体制”之外的“选拔、培养、助推”一体的优秀青年艺术家扶住培养方案和自主品牌,为当代艺术注入新鲜活力。本次活动是四川美术学院驻留艺术家团体与大众首次见面,秉持着驻留计划对青年艺术家“扶一把,送一程”的理念,让他们能够在相对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坚持艺术梦想的目的,旨在为驻留的青年艺术家搭建与社会沟通的学术和展示平台,减少青年艺术家艺术历程上的阻力,助推青年艺术家的成长。
展览集中呈现青年艺术家从校园到社会的成长历程和从学生到青年艺术家的身份转变的过渡,身份和创作生态新的转变使得青年艺术家以全新的姿态切身地体验和感受真实的社会和生活,并以全新的眼光对社会和生活进行重新审视、认识,而这种思考和转变无疑都体现在了他们作品的创作当中,这些因素无疑促使这些青年艺术家在创作上发生转向、蜕变、走向成熟。使得观众在观展过程中体会到这种的思考、发现、感悟和变化,进而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随着驻留计划的发展后续的学术活动也相继进行,我们期待社会各界对于艺术家驻留计划进行持续的关注,共同参与到青年艺术家的成长。一次关注就是一种支持。
本次展览是佳想安善美术馆首次与四川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艺术活动,美术馆为本次展览的顺利进行及宣传推广工作做了很大努力,同时为青年艺术家提拱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如康德所言,艺术是一个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客体,对现存体制的怀疑和反驳是艺术发展的原始动力。四川美术学院正在做的就是这样的批判性工作,对中国艺术家生长体制的批判,以改善艺术家的社会状况,从而创造一个更加利于艺术发展的社会空间。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意图建立一个平台,让体制内艺术与自由化艺术平行发展,这种尝试是创新性的,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新形势的希冀,也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
前 言
何桂彦
追溯四川美院,乃至西南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其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现象是青年艺术家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初,四川美院以高小华、程丛林、罗中立等为代表的艺术家引领了“伤痕”和“乡土”的发展潮流。从1987年开始,到90年代中期,以忻海州、郭伟、何森等为代表的川美“新生代”,将周遭的现实体验和自我生存的“物化”作为艺术表现的主题,开辟了一种以都市的异化和肉身的焦虑为特征的“新伤痕”和“心理现实主义”风格。进入新世纪后,川美更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如韦嘉、陈可、熊宇等以鲜明的个人风格与审美气质引起了美术界的瞩目。不难发现,四川美院的当代艺术创作不仅有内在的发展轨迹,每一代都涌现出代表性的艺术家,而且,许多重要的艺术现象与潮流是由年轻艺术家引领的。
“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的启动,我想,目的之一在于让更近一代的年轻艺术家将这一传统延续下去,使其具有内在的活力。虽然说在今天的当代艺术发展格局中,地域性的因素早已式微,但对于四川美院的历史与发展谱系而言,“驻留”项目仍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为这些刚毕业离校的优秀学子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和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对学院整体的创作氛围、本土的艺术生态的补充与完善。更关键的是,在他/她们成为职业艺术家之前有一个缓冲,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去准备,然后从这里启程去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从这个角度讲,这个项目是非常接“地气”的,也是富有建设性的。
就这次展览而言,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这批年轻艺术家的视角与创作方法与上一代的相比已有了较大的区别。从大的社会背景看,由于置身于全球化的语境,以及文化消费、图像泛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们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艺术表达。而不同的成长经验和个人兴趣,促使他们在普遍的、多样的艺术情景中展开对诸多问题的思考:既有对历史、社会生活的解读与诠释,也有对个体独立空间的审视与建构;既有对某些主流价值与权力话语的消解与质疑,也有对个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与焦虑;既有对传统艺术门类语言和风格的实验与突破,也有对现存艺术系统或边界的触及与颠覆。他们的作品有丰富的信息,不同的切入点,因此无法在单一的视角和理论话语下予以归纳。但总体来说,他们的创作方式是鲜明的、个人化的、微观的,有时也是另类的、批判性的。最后,衷心地祝愿“驻留”艺术家的第一次展览圆满成功!
下一篇:“教学的力量”—— 当代艺术教学的十一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