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驻留记录 > 驻留访谈 > 2017-2018年度艺术家:黄龙坤

访问时间:2019.03.03    访问地点:四川美术学院微企园

 

黄=黄龙坤 王=王佳豪

 

王:你本科一毕业就申请了“驻留计划”是为什么呢?

黄:一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都选择继续读研深造,我考虑到自己在本科阶段的一些想法还没有实现,我想要通过这个“驻留计划”对本科阶段的学习做一个更深入的探索与尝试,而“驻留计划”是最佳媒介和平台。

 

王:现在主要的生活来源是什么?

黄:我做的还蛮多的,和一些机构合作,比如做日式装裱的研究和设计。还有给培训机构提供我自编的书法教材以及教学方案、师资等。

 

王:你现在的创作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黄:可能是对当下书法作品趋于千篇一律的现象有所抵触,想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做一些固有模式的突破,更注重内心的情感表达。也算是一种尝试,所以暂时形成了现在的面貌。

 

王:这次最后成果展,参展的两个作品是源于什么?我本人对书法虽然不是很懂,但是从形式审美上,我还是很喜欢那一组小块的作品。

黄:谢谢你,说明我的作品大众的接受程度还算可以,哈哈。是这样的,我在写这件作品之前就对自己提出几个问题:一是书法的表现载体必须是宣纸吗?二是写书法作品一定要写古代诗词吗?三写书法作品非要把一张纸写满吗?从这三个问题去延伸和思考再去创作。这件作品是我参加驻留计划以来的由构思到实践的成果,其过程十分艰难。材料准备了很长的时间,有很老的宣纸和老画材店很多年都没卖出的草稿纸,材料的不易获得和书写过程中出现的偶然性都对作品的整体和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内容上选择了一些具有启示意义的词句,如:“耕好自己家一亩三分地”、“拥书万卷”、“温故知新”、以及佛家语“入门便知”、“了事汉”; 书房句:“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好林泉都付与闲人”等等。  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我认为突破了传统的固有模式,这件作品是我自拿起毛笔写字以来精神上最愉悦的一次书写体验。

 

王:你本科阶段就开始做这些创作了是吗?

黄:我本科时期的训练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我大一入学的时候其实基础特别差。所以我寒假和暑假回去跟着以前的老师学,每天几乎除了睡觉的时间其余都在写字,那时候是非常刻苦的,现在反倒没有了以前那种干劲了。到了大二,传统的临摹和创作还比较深入,字看起来也算清秀漂亮。大概在大三的时候我对自己有一些疑问,漂亮的字是好的吗?所以在整个大三的阶段我极力把字写丑,远离正常的书法审美,往“审丑”靠。到大四的时候我又尝试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但做的并不好,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我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写了,丧失了判断力。所以我在毕业创作期间并没有满意的作品,最后只能拿我大三时期写的一件作品交了。那是我第一次写草书,是在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更像是宣泄情感般表达到纸上的,最后,很幸运这件作品被馆藏了,这个经历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我不能说我的这种尝试一定是对的,我应该乐观一点,走着瞧呗。

 

王:你写的这些作品有人质疑过吗?类似说它“不是书法”的言论。

黄:有啊,当然我也没给它贴上标签它是书法作品,我觉得可以有一千种角度去看,而作品它本身是不去要作者去解释的。

 

王:你觉得“驻留计划”让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黄:最大的收获是将本科阶段的一些构思和学习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与尝试,在驻留期间所创作的作品从表现形式和思维上我认为突破了传统的固有模式,这在以前是我从未有过的也从未做过的,非常感谢川美的驻留计划让我突破了自己。

 

王:你觉得关于“驻留计划”哪里可以做的更好?

黄:我觉得一年的时间有些短,时间上可以再长一些,比如我原本计划要搞篆刻创作的,有好几百方印章,但是实际不允许,来不及。如果还能再来一年,我相信作品的面貌会更加丰富。

 

王:那有没有想过在“驻留计划”结束之后,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

黄:通过这段时间的创作,我认为我可能还是再需要一年的时间来实现自己创作上的想法。会选择再花点时间突破一下自己,后边应该是选择读研。

上一篇:2017-2018年度艺术家:胡晓林
下一篇:2017-2018年度艺术家:贾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