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时间:2019.08.30 访问地点:
一、身份定位与转变
Q:最高学历(本科或研究生)?对于自己从一个学生到一个艺术家的转变,自己的心态发生了那些变化?
A:本科之后有过工作经历,当艺术家助手,当时心态与现在差别很大,出去见识过之后发现自己还有许多短板,发现自己还需要去系统学习补充。
心态的变化肯定是有的,现在面对艺术家和做艺术这件事,更理性,更能从大的环境和氛围去看待自己一个个体。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没有想法,盲目的去做事。
Q:生活理想和职业目标?驻留期结束后是否会继续创作?选择做职业艺术家还是选择其他职业?
A:在保障自己生活的前提下,会一直做这件事,我也一直很喜欢这个行业。驻留结束后肯定会继续创作。生活与艺术是分不开的。不是说我一定要去做艺术家这样的一个职业,而是我在生活中可以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很多问题。
Q:对职业艺术家的理解?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A: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应该是一个人能力非常全面的人。我觉得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他是不管从专业上还是技能上,还是面对艺术的态度和独特的见解上都要有这些方面的能力。还有就是我觉得对社会。对整个国家有一种理解和自己的一种独特的思考的能力。还有可能现在艺术家面临对外的一些交流。你的一些经历和这种成长的阅历也会很重要。
Q:目前的生活来源是什么?
A:输入来源主要是出售作品或者是做一些兼职还有自己做一些业务,比如说我在学校有一些这种外聘老师教学的任务。因为我之前是画风景的,会有一些写生风景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可以认识一些人,出售一些作品。
Q:生活环境、心态对创作的影响?家人是否支持艺术创作?
A:我家里其实是一个很开明的状态。父母会尊重我自己的选择。他们也觉得自己的儿女能够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所以我也觉得他们是一直是支持我的。我也乐意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各方面的支持包括精神上和经济上的。但是后期,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就不再接受他们的这种经济上的支持了。因为我觉得我真的要做一个独立的艺术家的话,是要承担一些风险和遭遇的。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一些事情肯定会左右我的一些想法,但是我觉得自己始终还是要有对问题独特的思考能力。
Q:在川美驻留期间进行艺术创作的时间占生活的几成?离开学校以后如何进行“再深造”?
A:大概七成吧。但是有时候我会觉得。其实创作无时不在,有时候生活里总有某些东西闪现,我也会通过手机把这些记下来,我觉得这些时候创作跟生活之间的关系其实很模糊了,他不是特别能够区分的开的。以后如果有机会,我觉得还是可以去深造,比如说。去其他国家或者其他地方去驻留或者是学习,如果有这种机会,我觉得这种经历还是比较不错的。
二、艺术作品和创作历程
Q:艺术作品的创作理念?简要概括自己的创作(艺术)态度?
A:我一直是想把画面营造出一种没有人存在的那个空间。但画面中又充斥着一些人造物与动物。我一直在画面中找一种平衡。就是一些画面中的一些人类遗产,比如说尊贵的座椅,豪华的汽车,对于那些动物来讲,其实没有意义的。在营造的废墟里面,他们其实很尴尬的与动物和平相处的一种状态。然后我始终在寻找有意识无意识、真实与虚幻平面与空间之间的这种关系。但奇妙的是,往往他们之间都是共存的。所以这种感觉是就是营造出这种东西会给人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嘛,就是想营造出这样一种关系。
因为我觉得艺术家,他首先要对这个社会要有一种批判意识,就是我觉得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面对一些不平等的,或者是一些我们看似习惯的,首先要有质疑的这种角度去看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能够时刻提醒自己不被最终普遍意识所左右的一种能力。
Q:创作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充分表达艺术理念?
A:一路顺风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就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包括精神上和经济上其实都有。精神上可能就是大环境对我的一种不包容吧,也有可能是自身没有做到很好或者是自己的思路有问题。在这么多年的创作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经济拮据的时候,所以总体来说还是很坎坷的。对于艺术作品遇到的瓶颈,我其实还是会把它坚持做下来。但是做完之后会把它放到一边,然后抽时间来。要整体去凝视他或者是去思考。不会把这种不成熟的东西,直接拿出来。我还是会去重新审视,然后思考斟酌,如果说是不好的东西。我拿出来的话,我对自己本身也非常不负责。
Q:艺术家创作的时间线索梳理,为何、如何转变?
A:我之前在本科的时候还是主要以风景为主。以风景为基础去画一些东西,可能更感性一些。然后可能近几年的作品可能会随着自己的增阅历的增长,作品可能更理性一些,而不是纯感性的东西存在。
Q:如何看待作品符号化和风格化?是否有自己特定的创作方法?
A:我觉得。有些人可能刻意去想这些问题了,我觉得这就像我们吃饭用筷子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拿筷子的方式,他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不是说我非得要用。其实对你自己而言,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一个状态。可能我的东西拿出来,每一副作品之间,还是有差异的,不会觉得很统一,那种应该我自己都没有注意,我可能拿出来会看我自己都会觉得这几张作品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或者是没有。所以可能没太去想这这个风格的问题。
Q:受到了哪些艺术家的影响?有没有艺术区域化的风格影响?
A:大部分人一开始都是都是在学习,我觉得从优秀的艺术家的作品去感受他们优秀的点,所以我觉得这种影响不可能没有。他可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一种影响。自己经过提炼了经过升华,然后自己就会慢慢形成一种自己的东西。我非常喜欢博伊曼斯。我觉得他对社会有一种敏感的态度。他非常非常独到,而且从他的绘画中能够看出来,他对这个社会保有一种既批判又那么热爱的状态。
我觉得我还受重庆这边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因为我本身就是画风景写生走过来的,所以我去了很多西南这一块的地方去写生。也认识了很多当地的人。地域和这边的风貌可能对于我绘画的技法和方式有一些影响,然后又加上我结识的一些人,他们之间有这种本土的质朴质感,把它们付诸到画布上。我觉得跟北方或者是中国其他地方。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三、关于“生存之道”的讨论
Q:“艺术养我”还是“我养艺术”?
A:我觉得这是一种相互的状态吧,有时候我有钱了,就养艺术。艺术有钱,它就养我。
Q:“抱团”策略是否可行?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计划可否成为一个“团体”?
A:我觉得非常可行。因为抱团,他的力量要大些。包括每一个人的他的优点和这种能力。都有个人的长处,所以我觉得如果每个人把自己的长处集中起来。抱团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策略,还是要比单打独斗强很多。
Q:驻留期间与其他青年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如何?这种交流的作用如何?
A:交流的挺好的,我跟这些艺术家都其实原来都不认识。我们在驻留计划期间也认识几位好朋友,然后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和趣味吧,所以,我其实是一种非常开放的态度和他们交流的,这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Q: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计划所提供的扶助条件中哪些对你的影响最大?哪些方面可以调整?
A:我觉得是工作室。因为可以有一个自己的地方,一个独立的空间。让自己能够很安静的创作自己的作品,其次就是我还可以去图书馆。
我觉得需要调整的地方,应该是现在交流的机会有限,展览比较少。
Q: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谈一下青年艺术家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平台?
A:我觉得应该是一个比较非常多元的平台。能够深度交流的一个平台。 艺术家或者是策展人批评家会定期的会对这个地方有一些的交流与合作。然后就是就是平台本身对艺术家之间的这种交流要有帮助。因为毕竟到这个地方驻留还是想通过这个平台去了解当地的一些资源与情况。我觉得平台可以做这方面的一些引导。
上一篇:2018-2019年度艺术家:李贺龙
下一篇:2018-2019年度艺术家:陈勃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