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时间:2019.07.18 访问地点:
Q:您在艺术道路上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在驻留期结束后您会选择继续创作继续走职业艺术家的道路吗?
A:对,我在驻留前包括学生阶段目标就很明确就是想要做职业艺术家,但能不能坚持下来就要看后面的一个发展,应该来说会坚持下来。就是我认为驻留的话也会成为艺术家一个建立的基础,因为它在学校里面建立了一个平台,同时也有那么多人在一起交流。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跟机会,所以驻留之后还是会选择职业艺术家是因为我现在的一个状态就是以一个职业艺术家的样子来做这份工作,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他首先要喜欢这个事情。
Q:我了解到自2013年起您的作品就开始进入展览的空间,也参展过威尼斯独立双年展,也是具有一定经验的艺术家了,您能谈谈您对职业艺术家的理解吗?以及您认为作为一位职业艺术家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呢?
A:首先,我先谈下职业艺术家需要具备哪些素养,首先他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就需要对艺术有一份热爱,而且对他所处的环境,包括面临的社会现状等各方面都要有一个敏感度,包括个人经验都有一个个人的理解,再具体些就是必须要有一个自己的语言系统。第二,就是对职业艺术家的理解。首先,“职业艺术家”对于一个人可以是一份工作,或者可以把这份职业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如果对于这个门类来说它其实就是生活的全部,我一直认为生活本来就是艺术不存在说是给一个什么局限的定义。
Q:听了您刚刚谈到的职业艺术家需要具备的这些包括热爱、敏感度等等素养,您认为这些素质该如何培养呢?
A:第一个这些素养的培养,如果说是选择做一个艺术家,或者说你会有这样一个想法,首先你在生活中不管做什么的时候它肯定会成为一个目标去发展,就是你所做的事情所思考的东西都是跟这些事情是有关的,所以就要有专业素养。这些素养基本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首先专业基础不要有大的问题,这是成为艺术家最基本的问题。举个例子,比如绘制油画,如果连油画最基本的颜料属性什么的基本知识都不了解,那是没有办法去从事的。第二个,就是要有一个语言系统,这个系统就是平时对生活的学习和积累,然后对艺术的一个理解,对人生的理解包括对于一个价值观的理解,这些必须要很明确。所以说这些素质都会是成为一个职业艺术家的基本条件。
Q:我了解您的创作它们大多都是关于女性或者身体类的雕塑作品,您应该是很关心女性问题的艺术家,是什么让您想要创作这样的题材呢?您的生活环境和创作理念是否对您创作有所影响?
A:是有的,首先我所做的东西或者我关注的东西肯定是和我的日常生活经验是有密切关系的,那么为什么是女性,大概是四年前本科毕业创作的时候,其实那会儿做创作的时候想法很多没有说是一定要做一个什么类型的作品,有很多考虑第一是我怎么去做毕业创作的这件作品?第二是我怎么样做才能在同龄人当中做得跟他们不一样?再一个我做的这件作品能否让我对生活有一个深入的思考?所以从小对于计划生育,对于堕胎的这个事情的记忆的一个东西再加上身边周围堕胎的学生特别是大学较多,我就在思考为什么是大学生居多?大学生应该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这类人的文化素质应该是比较全面的,这类现象为什么这会出现在这一类人当中?首先我是想了中国的性教育的缺失才会导致了这样一个现象,然后也是表现对这个现象的反思的过程。第二个,现在社会男女关系,女性会处于一个较弱势的地位,所以堕胎之后受伤的一般都是女性,你在我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这些痛点,在我们这个时代或者说是这个年龄段或者是八零末到九零初,这一个时间段的人来看所存在的一个现象,所以我就把它用我最擅长的方式就是当时做一件作品的时候借鉴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用具象的雕塑语言来表现当下风行的堕胎现象,从那件作品开始就是一直在思考我怎么才能够来推进我作为一个男性对于女性的一个同情或关怀也好,但是回归到一点,其实我对社会在一个男女关系不平衡的结构下面是对于这一类人的梳理,所以说是在研究生的毕业创作的时候同样是做了女性题材。不是说我是喜欢这个题材或是怎么样就是因为之前做了这种作品,然后我就想用具有社会学意义的逻辑来对它进行一个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思考和总结通过一些调查和研究的方式然后就在研究生毕业作品时做了《倒下的维纳斯》。为什么叫做《倒下的维纳斯》,因为在最初的时候“维纳斯”是人们对女性的一个尊称,加上“倒下”两个字其实就是代表一种破坏的含义,具体来说就是想要来表现我们当下审美的崩塌。在这个作品当中也是做了一些女性的日常,在这个作品与以前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就在于这是思考一个个人经验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当审美崩塌之后,女性身体结构发生了变化,女性跟男性结婚在社会介入后对她的生体、心理包括整个人生的一种伤害的反思和总结。
Q:在您的创作过程中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呢?您是否每次作品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呢?
A:做作品肯定会遇到困难,第一个就是做一件作品就要有问题意识,这是最重要的,既然要有问题意识就需要艺术家扮演一个发问者来呈现这个问题,而且首先要考虑作品是否同化了,因为在一个信息时代大家都在这个环境之中,大家的想法大家要表达的东西肯定很容易雷同,那么在提出问题时就要想是否已经有人思考过有人问过,而答案一定是有人思考过也有人问过,那么呈现出的结果虽然表达理念可能和别人一样,但一定要和别人有区别,所以会努力去表达创作的理念。第二呢就是经济方面,我们做实体雕塑会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也是一个基础条件,它构成一个直接性的因素。第三,就是艺术品完成后虽然好像和艺术家就没有关系了其实是有关系的,它有关系的一面就是艺术品要面对艺术市场、展览面对艺术史上那么多对应的位置都是非常关键的,在那过程当中,会遇到种种学术方面的困难,但这些困难也是因人而异。
Q:我看到《罪后的挽飱》这件作品的人物姿势会联想到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请问您的品有受到哪些影响?您是川美毕业的艺术家您的风格有没有艺术区域的影响因素呢?
A:谈到这点,其实是有的,正是因为有地域性才让我们获得更多的自由。回头来看的话中国当代艺术主力军其实都是川美这边出来的。它其实是有一个血缘般的关系的,首先在学生阶段包括初入社会到成为职业的艺术家再到和老师的关系大家的关系都非常的融洽,这样的学校这样的环境或者是说有这么一波老师非常尊重一个个体创作的自由度,所以正因为在这种自由度下大家做的东西都非常丰富,都善于去表达,如果换一个环境就不一定了。第二个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我觉得一个人在做到职业艺术家的过程当中最大的影响其实是自己影响自己,例如你在人生当中会遇到很多老师,但老师也只能作为一个引导者,他决定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你什么,正真改变一个人的是兴趣和好奇心。到某一天的时候因为兴趣和好奇心就改变了你的某个想法或者对事情的理解,态度或者人生轨迹,所以对我来说影响最大的就是自己。其次从这个艺术史系统来看我的艺术作品当中也有古典艺术的影响,从中国来看它受到了雄狮造型简括的影响,能突显作品内在的力量感。对雕塑的表现方式罗丹再到波德尔或多或少的对我有些影响。那么在整个作品当中也不单单就是受一幅油画作品之类的影响,比如我很喜欢席勒画的速形到拉斐尔他们画的素描,但这些也都是初学者学习的一种被动的影响。其实正真影响的还是日常的生活,因为现在的大环境看来,艺术与艺术间的界限模糊了。例如雕塑与装置之间的关系到现成品能成为艺术品开始,其实已经改变了大家对于艺术的一个认知,所以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其实能影响一个人的就是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什么会起决定性因素,其实就是个人,例如在做雕塑时,受到了学院派的正统训练你就是想做一个人体将他做好,但是当某一天发现你将他做得和真人一样可能就突然发现,在技术上达到了一个高度,也通过观看书籍充实了自己之后可能就会通过外在的因素来改变自己。另一个物以类聚,当你和一波成功的艺术家或者是老师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存在着一个磁场,他肯定也会对你造成影响,那么就是说跟你所在的圈子的朋友是有关系的。你会发现整个艺术史上面,优秀的艺术家或者留下来的一些大师他的朋友圈中也都是一些大师,其实是一样的。所以再说具体一点,起决定性影响的首先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影响,也就是兴趣和好奇心对自己的是有着最大的影响,第二就是说日常对自己的影响,再一个就是身边的朋友、老师或身边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第四,还有家人的影响也非常大,家给人完全就不一样了,比如我如果参加一个展览,家人的支持才让我有足够的精力,足够的时间,足够的思考,带着这些来介入创作。参加完展览还是需要和家人讨论所以我周围的磁场都是跟艺术是有关的所以很多因素促使了让我继续走这条道路。至于说是受哪个成功艺术家或是书本上的,我想都不会起到一个决定性的影响,因为艺术不是可以复制的,它是比较个人化,比较私密的东西,所以我觉得一个独立的艺术家或者优秀的艺术家,他必须要保持独立的思考,独立的艺术语言,艺术系统,可能在这过程中因为经历的不一样所做的作品也不一样,回归到原点来说还是自我的影响最重要,在能力范围内要把自己做好,也要对自己狠一些,对自己要求高一些。
Q:您如何看待当代的艺术市场呢?据您了解现在市场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和传播影响为何?您是怎么看待和适应这样的影响呢?
A:谈到市场,作品是要与市场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市场不是你来决定的,你只有把作品做得足够好,那样就自然而然的有市场。但是至于我们如何去平衡呢?做的作品首先是个人的,那如果说让某一个藏家或者说社会中来把你的东西变成他的东西那是非常难的,这需要一个过程。首先你得要有一个很长时间学习或者一个足够的时间轴线,让别人看到你有很多的可能才能驱使他把你的东西变成他的东西,才有可能让他为这件作品买单。第二个,艺术本来就是小众的,它是一个精英化的东西,很难走向普世也很难走向大众,所以如何去把控和看待市场,就是要看得准,做好自己的定位,如果仅仅只是让自己的作品面向市场的话其实可以不用走这条路,因为完全走市场可以走的很好。而一个带有问题意识的作品,一个好的作品,在目前来说,它一定不是在市场上走的最好的。那么目前来说在市场如果能迎合大众的那一定是美的东西,是能符合大众审美的东西,那么我们平时除了做创作也会做一些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但够不上是我创作的主要部分,它仅仅只是我创作中一小部分,因为并没有放太多精力和技术在上面,可是做创作我会投入更多更会投入灵感,所以是两种概念。
Q:据我了解驻留艺术家中有雕塑、油画、中国画等的不同院系的艺术家,您认为驻留艺术家之间应该如何交流呢?如果相互有过交流这种交流的作用如何呢?
A:其实今年驻留感受还是比较深刻,但我觉得还是缺少了许多环节,可能是搭建的这个交流平台大家没有使用好。我觉得应该要有一些作品分享会,可是今年因为各种原因,各类艺术家大家基本没有什么交集,所以要推进交流就要有一些交流的活动。第二,艺术家交流多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在现阶段作品很容易同质化,在这个同质化下面交流是有的但也不是主要的,所以还是要有这个平台,我觉得这个平台也很好。然后不同门类艺术家在一起他们本来就是多元的,他们在一起可以碰撞出一些新的可能性,但是在今年的驻留过程中,包括在这次展览中,我们会看到大家的作品非常棒,非常不错,可是驻留的话一件作品就从工作室直接搬到展厅之中不管是作为一个观众还是一个参与者,在整个展览过程当中没有看到一个交流的一面,大家都是自己画完然后直接放入展览空间,我觉得大家没有运用好学校的这个平台,这种情况应该打破一下。
Q:您认为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计划所提供的扶助条件中哪些对您的影响最大呢?还有哪些方面可以调整和改进吗?
A:最大的影响就是这个平台,比如说物力、艺术资源。如果说在现有的平台上我希望改进的话,首先我觉得一些规则可以调整一下,首先学院会提供一个每月一千元的创作补助费用,从费用到艺术家中间我觉得是被动的,因为作品的制作成本一般较高,每个月月底大家都会比较拮据,到最后学校收作品时大家不愿意把最好的作品交给学校,我就觉得大家始终在一个被动的情况下,其实没有做到一个真正的驻留的效应。另一个,每年都有一个驻留执行策展人,今年我没有看到策展人起到一个真正的作用,在下一期的时候,我更希望他能有一个执行、策划、组织、管理的能力能够让艺术家都活跃起来。还有就是驻留提供的条件很好,但就是要求太低,大家进来时门槛还比较高但是在中期到出去时应该对作品做一个质量上的把控,而且也需要一个学术的支撑,所以更希望的是在半年组织一次展览,而在初期展览就需要艺术家跟执行策展人要有一个充分的交流,通过组织活动或做展览时就要有一个非常成熟的展览系统,从艺术家也好,从各种形式上,其实这个跟资金没有关系而是跟用不用心去做有关。我觉得学校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平台却没有把这个平台利用充分。每年都会出一些优秀的人,而优秀的人出来之后还会是优秀的人,一般不会改变什么,但如果有了规则之后,可能对创作包括以后的发展会更好一些。
Q:您在驻留期间创作的时间大概会占几成呢?在离开学校后您认为会如何进行更进一步的艺术深造?
A:驻留的话,因为我作品的体量和空间比较大,没有选择在学校的空间进行创作。在这边做作品我始终把创作当做是生活的全部,我认为艺术本来就是生活,那我在真正在做这一块时,一般没什么要紧的事情我都会做作品,哪怕有要紧的事我都会思考,我其实认为创作不一定比如雕塑是天天就要去和泥打交道,它需要你很多的思考,我基本上是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与艺术相关的东西,我看到一个东西一般都会放到我思考的范围之内,所以说是可能是一大半或者说全部我都是用来在做这件事情,因为我是要走这条路的,我想就是每一步把它走的稍微踏实一些,因为我也还算年轻,还有许多可能性,所以在这些可能性面前我想走的踏实一些不想留下遗憾。
上一篇:2018-2019年度艺术家:刘建钊下一篇:2018-2019年度艺术家:杨望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