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驻留记录 > 驻留访谈 > 2018-2019年度艺术家:李柳燕

访问时间:2019.10.17    访问地点:

Q:请问在学校学习中有什么让你觉得开心好笑的事情吗?

A:有肯定是有的,但是都想不起来了。我整个学习过程因为有着工作室好友们的陪伴,都是很开心的,也很有趣。 快乐太短暂了,只有痛苦才更让人印象深刻。

 

Q:你是为什么会选择当驻留艺术家的呢?那对于以后你的理想生活状态和职业期许是什么呢?方便透露一下目前的生活来源吗?

A:选择当驻留艺术家是想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吧,想在毕业之后还能和自己的母校有点联系。我对川美产生了某种依恋,像家一样,没办法很快的让自己从中抽离。而且也看中了驻留艺术家给予的平台。 对于以后的理想生活,其实不切实际,我想回去种田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我想肯定会很享受那种生活,自给自足,所有东西都由自己亲手制作,就是生活节奏慢下来。要么就是,让自己忙起来,可以拼命创作,这种状态我也很喜欢。 对于职业的期许,肯定是希望可以“以画养画”,开拓更多的创作方式,玩的开心的同时能让自己的作品饱满起来,现在作品还是太不成熟了。渴望自己得到认可,也期盼自己能够继续坚持。 不方便,持续吃土中。

 

Q:从学生到驻留艺术家这样一个身份的转换,对于你的有哪些影响,在驻留期间是如何平衡或者如何分配生活和艺术创作呢,在精力、时间和空间上?

A:说实话,这个转变于我而言并不明显。我感觉自己现在还不算是一个艺术家。 我的生活和艺术创作都是在一起,就这个阶段我创作作品中很多素材都是来源于生活。我租的房子就兼顾了这两个功能,几乎每天起床之后就是创作。疲惫了,就会放空。撸撸猫,养养花,做做饭,偶尔和朋友唠唠嗑,啥的,就是创作之余的放松。

 

Q:家里人、同学和朋友对于你作为驻留艺术家方面有哪些看法或相关的帮助呢?

A:家里人对我就是无限的支持和鼓励,让我感觉很幸福,同时也很愧疚,总害怕自己会让他们失望。老话说得好,避风港。 我的生活圈子就是在大三进入工作室之后形成的,都是创作方向差不多的朋友,经常会聚一起讨论一下作品,大家的近况…时常联络交流就是最大的帮助。让我觉得这一路有人和我在一起努力,谢谢他们的陪伴。

 

Q:看到在《汇报展》上,你的作品《紫薯》,这算是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吗?我不是很了解,也看不太懂,能谈谈你的艺术作品的创作理念,一些创作喜好。在艺术创作过程发生的事情吗?反正在艺术创作方面的都可以谈谈。

A:算是。我一贯的创作手法是具象写实,就画生活。《紫薯》这一批作品是我在画写实遇到瓶颈的时候做出来的。那时候很焦虑,一直在怀疑自己,很难受,感觉手脚都被捆绑了。然后就想着,要么就先放下正在进行的作品,想让自己放松一下吧。画的时候很爽,一天连着画了四张。 我画画之前不喜欢画太多线稿,色稿。在画这些的过程中通常会把我对这幅画的冲动给消耗掉了一大半,到之后就会“后劲不足”,嘻嘻。因为这个习惯,经常会在创作过程中遭遇很多意外,或者有个新的念头就会更改画面,很折腾。

 

Q:有哪些你认为对你影响比较大的艺术家或者艺术风格呢?

A:暂时还没有吧。这样是的大数据时代,能够多途径且快速的浏览信息,例如,有很多图示,都是一眼扫过,多多少少都对我自身的创作造成了一定影响,所以都是积累,一点点的接触,一点点的积累。

 

Q:你有举办过个人画展的经历吗?

A:莫得

 

Q:你认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你的创作态度是怎样的?

A:死磕到底,哈哈哈 不受拘束,渴望get到新技能

 

Q:对于当下的当代艺术有哪些理解和感受?例如艺术品市场,是否信奉“成功学”的创作之道?“名”和“利”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如何?可以选择性的谈谈。

A:不能说信奉吧,太绝对了。艺术家需要艺术市场。一方面,填饱肚子。另一方面,取得一定的知名度,更便捷的填饱肚子。由于人的欲望是无尽的,得到了一点甜头就想得到更多。但是我觉得,只要我的能力和我所能获得的利益相匹配,这样利益对我来说也是鼓励。艺术家也需要观者的反馈,需要更多的交流,艺术市场同时也兼具了这样的功能。

 

Q:你是连续驻留两年的驻留艺术家吗?

A:不是

 

上一篇:2018-2019年度艺术家:李慧
下一篇:2018-2019年度艺术家:常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