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时间:2014.05.21 访问地点:四川美术学院创业园
【身份转向】
石:对驻留计划有什么看法和建议?你目前的生活现状怎样?压力主要来自于哪里?
廖:有驻留计划还是要好些,对青年艺术家来说,他们刚刚毕业个个方面都面临压力,这个项目还是必要的。
我跟做纯艺的还是有些区别,我是做设计的。青年艺术家们的创作耗费的成本是自己本身还有材料,成本并不是很多,那做产品开发的话是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驻留计划对我来说还是太少了。在这一年中,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比做纯艺的多很多。目前的生活状况也还行吧。
石:驻留期结束后是怎么考虑自己未来的生活理想和目标的?
廖:对我的产品开发来说,我会继续做一些宣传、包装等工作。我也会继续把巴渝地区的民间手工艺研究的更多一点,希望我自己能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一些、更久一点。
石:你怎样界定一个好设计师,你认为设计师应该具备那些品质?
廖:我觉得诚实就行,不管你做东西是想出名也好,赚钱也好,还是想解决一些社会问题,都要去真实、诚恳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探讨设计】
石:你之前是学版画专业的,研究生阶段为什么选择了工业设计?你觉得这两个专业之间的不同点有哪些?
廖:之前我是学版画与印刷设计这个方向的,就是平面类中的书籍装帧。在接触设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产品、家居很感兴趣,所以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决定去考研究生,去选择一个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一个专业,最初的想法也可能是想做出一个自己的品牌。
其实我发现的更多的是两者之间的相同点,不管是做书籍装帧也好,产品设计也好,都是要很好地解决一个设计诉求问题,都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这种关系。
石:传统砖瓦制作工艺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它也并没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什么原因使你想到要从巴渝地区传统砖瓦制作工艺中进行拓展研究和设计、开发产品呢?
廖:重庆民众的工艺中,最普遍的就是砖瓦,它跟人的居住方式有关,相对于其他工艺,它更具有普遍性,很能代表重庆本土的一种工艺,所以当时就选择了砖瓦。而且我做的产品是针对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来做的,与本土人的需求结合在一起,传统的技艺可能就活下来了,传统的地域文化也保留了下来。
石:近几年非遗保护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类被政府和投资商所重视,但这其中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丽江“东巴纸坊”所卖的东巴纸手工产品,其原料和制作工艺并非传统,它是打着“非遗”的幌子在卖商品,作为一个设计师,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你觉得设计师的责任有哪些?
廖:这种现象其实很普遍,他们就是要赚钱嘛,这是经济利益下带动的趋势。所以做设计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设计能够带来一定经济上的收益,同时最好能让当地人也学会,让他们在没有设计师的情况下也可以自己做,可以赚到钱,有了这个前提,他们就会自发地去保护手工技艺了。
石:我们知道,日本的产品设计做的很好,手工艺品也很精良,你觉得与日本相比,中国产品设计的不足在哪里?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落后”的?
廖:我自己觉得这种差距太多了,更多的原因可能还是与意识形态相关。日本的手工艺文化一直都在,比较受重视。中国历史上有一种文人士大夫文化,在他们看来,做手工或是商业是很不入流的东西,所以手工艺文化在中国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包括这方面的著述也很少。
中国没有工业革命的基础,制造业不是很发达,所以产品设计相对来说也不会太发达。
石:对“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你怎样看待设计师与甲方、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的?
廖:这句话有它产生的背景,现在,很多技术都比较成熟了,这种时代来临之后,这句话也会发生一些改变。我现在倒更愿意相信设计是为我的小众、粉丝服务的。我做一个产品,不像是在工业时代要大批量去生产、制造它,我的受众可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你不喜欢可以不使用、不买,总会有些人会喜欢它,这种情况也能保证我的生存和发展。我觉得还是要跟随时代的发展来理解这句话。
以前你要成为一个独立的设计师很难,你是在这个经济体制里面,很多还是要依靠公司,现在你可以自己设计,自己销售,现在变得更纯粹些。
石:装饰与功能是一对老生常谈的辩证关系,在你的设计作品中,你是怎样把握这个度的?
廖:我并不把它们看成是完全对立的,反而是把它们连在一起看的。功能也不仅仅就只是实用性的功能,它还包含了一种情感上的功能,这种功能会使我们觉得舒服,它会满足我们情感上的需要,这也是功能。这种情感功能也会含有一定的装饰性能在里面,所以我觉得装饰和功能并不矛盾。关于这个度,我在做产品时,根据当地的文化背景,在研究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走到这个方向。
石:说到产品必然要提及包装,中国市场上的“过度包装”现象也很严重,谈谈你对包装的理解?
廖:我觉得包装这个东西是肯定要有的,它起一种辅助说明的作用。我在做包装时,包装除了达到保护产品的功能外,还要有些说明在上面,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置于过度包装,我觉得它是商业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以后必定会消沉下去的。
石:中国高校里的设计专业通常会存在一个问题:设计者的作品还只停留在“作品”阶段,包括一些在国内获得大奖的创意,它并没有与市场接轨,无法检验其设计的合理性、大众性,你觉得这种现象是由哪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你对中国的设计教育有哪些看法?
廖:造成这种现象也是一种必然的,因为学生必然与社会接触的少,而且学校提供这方面的渠道也很少,接触市场多了自然要好些。
现代教育也是在当时大工业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是一种传统化的、标准式的,以后社会的变化肯定会影响教育的变化,会慢慢解决掉教育的局限。
石:你是怎样看待一件产品中的设计感的?你对设计感的界定是什么?
廖:设计感这个词太虚幻了,我觉得好的设计是不应该被人看出一种明显的设计感的。如果是太刻意去做一样东西,会让人觉得那很做作,我自己倒不是太喜欢那种设计感很强的、刻意的设计,我比较喜欢自然一点的东西。
石:你平时喜欢哪些设计师或那些设计品牌?
廖:没有特别喜欢的设计师,反而很喜欢一些做研究的理论家,比如柳宗悦先生、潘鲁生老师等。也没有特别喜欢的品牌,只要是做的好看我都会喜欢,比如大家都很喜欢无印良品。
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逐渐代替了手工,你怎样看待耗时、耗力的纯手工产品?你对产业化有什么看法?
廖:我觉得产业化很好,它是生产力得到提高的一个标准。有时也不必太注重手作的价值,机器也能做的很好。我会把传统手工艺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做设计,能用机器代替的可用机器代替,效率又高,需要保留的手工价值可以保留下来。比如那个五金锻打工艺,人来手工锻打得花多少时间,机器可能一会儿就完成了,我再人工去烧制它,增加一些纹路啊什么的,再用手工去打磨,让手工发挥它更有价值的地方。
石:现在你对自己设计的发展有没有新的想法或思考?你现在关注的是什么?
廖:现在更关注的是如何去推广我的产品。我东西做出来了,有没有什么平台让大家都喜欢这种手工艺,在这个平台中,大家都可以相互交流。
【设计之外】
石:除了设计之外,你还有其他什么兴趣爱好?你喜欢读些什么书?
廖:做手工可能是我最大的爱好,还喜欢养猫。喜欢看些不同意识形态方面的书,看一些传统文化、手工艺方面的书。
石:像你这样从学院中走出来的设计师,你觉得哪方面学了最有用?
廖:研究的精神吧。
石:你平时都关注过哪些民间艺术?你是如何看待和使用传统语言的?
廖:我关注最多的可能就是重庆本土的民间手工艺吧,包括打铁、烧瓦啊什么的,经常去了解和收集这方面的资料。
这些传统是我们的立足点,我的方式就是传统手工技艺中开发产品,让大众接受产品,同时也就是在接受传统文化。
石:目前的阶段,除了设计之外,你觉得哪方面的补充和提高对你来说最重要?
廖:我觉得是如何与人沟通。跟不同的人沟通,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最好还是要掌握一两门外语,多跟朋友交流,沟通很重要。
石:有没有与成名设计师或青年设计师交流的经历?谈谈你交流过程中的感触?
廖:跟一些朋友交流蛮多,不光是做产品的,他们有做服装的,有做旅游产品的等等。大家交流过程中也会相互鼓励,有时遇到困难的时候,看到大家都在很努力,对自己也是一种激励。我也很关注朋友们审美上的差异性,我觉得这一点也很重要。
石:“驻留艺术家”计划有没有给你的设计创作带来什么转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廖:对于我做产品本身来说,这个项目对我来说还是有影响的,因为这个项目中基本都是纯艺方面的青年艺术家,所以有时我在面对产品时,想把产品做成一种装置性的组合,就不仅仅是从产品的角度去想。
上一篇:2013-2014年度:李子然下一篇:2013-2014年度:刘宇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