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驻留记录 > 驻留访谈 > 2013-2014年度:朱 熙

访问时间:2014.06.20    访问地点:虎溪公社艺术家工作室

 

【身份定位与转变】

石:能讲一下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绘画,喜欢上画画的吗?怎样一步步走上这条道路的?是什么原因让你坚持了下来?

朱: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最初在小学时美术老师很喜欢我画画,他觉得我很有天赋。家里开始觉得学画画不大好,一直没有让我学专业性的绘画,初中之后,我自己提出想学画画,父母才把我送到我们那里杨老师的家里学画画,高中之后我自己还是很坚持,老师就建议我走专业绘画,后来我就一直坚持画画,一路考上来。

石:目前的生活来源是什么?是否存在生活压力?你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现状怎样?

朱:肯定还是有生活压力的,家里父母亲当时也不理解你为什么毕业后不工作,他们不理解你为什么要驻留。当然学校的驻留计划给了我们一定的经济补入,但还是很微薄,所以期间我还去带了一些课。目前的生活状况还行吧。

石:驻留期结束后是否会继续创作?你是怎么考虑自己的未来的生活理想和目标的?

朱:驻留期结束之后还会继续创作,就看是以哪种形式来继续了。我现在想的是能够找一份老师的工作,就可以安心进行我的创作,如果没有当老师,我会找一份与我专业相关的工作,可以继续我的画画。

石:你怎样界定一个好艺术家,你认为艺术家应该具备那些品质?

朱:首先应该是坚持吧,要耐得住寂寞、痛苦还有别人对你的看法。就像四川美院大门那儿的波浪路,最开始我并不懂它为什么被修成波浪形,后来我自己就在想可能是要告诉我们川美出去的大师都是这样走过来的,都走过这样的波浪路。我在驻留这一年也慢慢体会到了这种感觉,是要看你怎样去走这条路,是否坚持。

 

【艺术本体与创作】

石:在你的作品中,律动感很强,画面和色彩都比较丰富,但是视觉很容易被划分为不同的单元而难以集中,你是怎样考虑你这种设计和安排的?

朱:像那幅漩涡状的作品是我以前做梦梦到过的一种形状,画面又很漂亮,然后我出于自己的感觉,根据自己游走在城市里看到的东西画的,我可能没有太多的考虑到这一问题,画面可能东西太多,视觉不易集中。

石:你的作品中有个很大的特点,常常采用的是满构图,你是怎样考虑图与底之间的关系的?

朱:我基本上还是凭自己的感觉去做。

石:在你的作品中,我还是看到了一些你比较常用的视觉元素,比如背景中出现的像火焰般的纹理线条,还有一种类似眼睛形状的符号,这与你的创作习惯有关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有没有考虑过摆脱固有的视觉经验?

朱:可能是有一些固有的视觉经验,我之前就一直比较喜欢像眼睛这种形状的东西,它有点像一个花、眼睛或是单个的细胞,而且我后来有一幅画,就是把这个符号元素单独提取出来,用这种“眼睛”做了一幅大画。

石:综合材料装饰画是不是你以后的主流?有没有考虑过新的改变和新的材料的尝试?

朱:有考虑过,之前也想过用其他材料来做,想过单纯的只用纸浆来做。我现在知道有些艺术家也在用纸浆做一些画,追求它的肌理、质感,律动的美感和质朴的色彩,我也在做一些尝试。之前做了个小幅作品,像叶子的那幅,我是把它做成立体的,想让它看上去很有质量,很有分量感的一个纸浆的整体,但在尝试过程中出了问题,没有做出想要的效果。

石:谈谈你对材料的理解?在综合材料的运用中,你最常使用的是哪种材料?为什么?你怎样看材料与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的?

朱:最常用的材料就是纸浆,还有纤维。我觉得每种材料都有它本质的、固有的特点,就看你是怎么运用,你运用、发挥它本身的特点呢还是用它去改造这个物体,改变它本有的特点去做成另外一种效果。我的这些作品,很多人不知道它是纸浆做的肌理,我是改变了纸浆原有的颜色。我自己的色彩感觉比较偏向于这种浓烈的色彩,所以我调制出来纸浆的颜色也很浓烈。

石:我觉得你对纸这种材料所尝试的一些作品很有意思,包括你的纸艺和纸浆系列作品,这种实验有没有继续?谈谈你对纸的理解?

朱:也有在继续,有一段时间我还去买了很多铁丝网。这个实验是受漆器脱胎的影响。工艺系那边漆器的脱胎就是用泡沫先雕刻出一种形状,一层一层的上漆,再进行打磨,最后再将里面的泡沫溶掉。我想这种方法可不可以用在纸浆上,但现在技术上的关键是能不能做成立体的,这个很重要。漆器里面的泡沫可以腐蚀掉,而外面的漆不会受损,但纸就容易被腐蚀,我就在想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把纸塑形,想到了用铁丝网做内部支撑,把纸的形状做出来之后,再用特殊的剂料使铁丝不会生锈,用布之类的东西缠在上面,再在上面做纸浆,使它成为立体的东西。

 

【对话当代艺术】

石:你是怎样看待一件艺术作品当中的当代性的?你对当代性的界定是什么?

朱:我觉得当代性现在发展的比较多元化。在我接触的青年艺术家里有表现抑郁症的,表现控制狂的,表现精神分裂症的,或对社会某个现象的什么看法。当代给我的感受就是百家齐放,你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那样的,所以我觉得艺术没有一个纯粹的界定,看艺术家朝哪个方向走,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

石:你平时喜欢那些艺术家?在你的创作中有没有受到他们的影响?

朱:有受过一些影响的。我比较喜欢的艺术家有奥地利的一个画家叫白水先生,他的画感觉很童真,又有他自己的理解在里面。我也是一个比较喜欢幻想,有童真的心理,比较喜欢这种画家。

石:是否有进入艺术市场的经验或准备?如何看待艺术市场?

朱:我现在就是刚刚要进入艺术市场,又不是很了解艺术市场,不了解它有什么样的规律。在驻留之前根本就不太清楚这些,自己可能也有些封闭,没有太注意到这些。后来搞了一些展览后才知道了一些媒体啊,画廊,也没有想过要卖画为生这些。

 

【“艺术之外”】

石:除了画画,你还有其他什么兴趣爱好?你喜欢读些什么书?

朱:很喜欢出去旅行,特别喜欢看一些民俗风情的东西。读书的话,我喜欢看张爱玲、三毛的书,还有一些旅行杂志、传统手工艺方面的书。我很喜欢买杂志,读研期间买了很多杂志,设计方面和艺术方面的书籍也都在看,看一下当代的艺术家在关注什么,做些什么。

石:像你这样从学院中走出来的艺术家,你觉得哪方面学了最有用?

朱:我非常喜欢我选择的这个专业,它对我的改变还是蛮大的,很多思维还是与之前不一样了。我学了这个专业,不仅仅就只是了解材料和装饰,在审美、思维和眼界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开阔。当我再去看看其他的画种,像油画、版画时,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石:你对中国的民间艺术感兴趣吗?关注过哪些民间艺术?你是如何看待和使用传统语言的?

朱:很感兴趣。之前在做毕业设计时,身边有很多朋友也在做有关民间艺术的,有研究巴渝民间传统手工技艺,通过跟朋友的交流也了解了一些传统手工艺,比如竹编、年画等,可能没他们考察的深入,了解的多,到我是想怎样可以把这些东西又可以做成艺术衍生品、产品,又可以做成艺术品,我们出发的角度不一样。

石:你目前的阶段,除了艺术之外,你觉得哪方面的补充和提高对你来说最重要?

朱:可能是经历吧,校内和校外的一些交流,与社会的交流,与大众的交流。

 

【探讨“生存之道”】

石:有没有与成名艺术家、青年艺术家交流的经历?谈谈你交流过程中的感触?

朱:和一些还在坚持画画的、不同专业方向的朋友交流过,他们内心的那种坚持是让我很震撼的,我很崇敬、佩服他们。

石:你是怎么看青年艺术家与批评家或理论工作者之间的关系的?

朱:批评家我接触的比较少,主要还是与身边同样驻留的青年艺术家交流比较多,会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石:现在你对自己作品的发展有没有新的想法或思考?你现在关注的是什么?

朱:虽然已经驻留了将近一年,但我现在还是处于一种探索阶段,之前的这种风格也比较明显了,但我一直都在探索。我想突破这种既定的风格,尝试改变,所以一直在不断实验,这其中也失败了很多次,我还是在尝试这种改变。

石:“驻留艺术家”计划有没有给你的创作带来什么转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朱:或多或少还是会有一些转变的,主要是在思维方面的转变,想法不再那么单一,想多去尝试和试验。

石:对驻留项目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朱:这个项目挺好的,学校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但由于是首届,还有一些不足,没有形成体系和规范的东西。我的建议是:下一届的时候不仅仅只是搞一些展览,还要发挥它的影响和作用。有很多驻留的青年艺术家都不清楚它是怎样的一个项目,它的作用在哪里。学术上,包括之后发展的方向上也没有给我们过多的指导,每个人在做新的尝试时都是自己在不断琢磨,有时也会感觉很茫然。

上一篇:2013-2014年度:周 杰
下一篇:2014-2015年度:曾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