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时间:2015.08.12 访问地点:邮件采访
Q:你的最高学历(本科或研究生)?
A:研究生。
Q:你的生活理想和职业目标?
A:我的生活理想是拥有一间自己的100平米的画室,里面有花花草草,养只泰迪,这样自己有个很好的环境,一年有几次的旅游。我的职业目标是职业艺术家。
Q:驻留期结束后是否会继续创作?
A:这个是我一辈子的事,以后是一定会坚持的 。
Q:选择做职业艺术家还是选择其他职业?
A:我觉的这个不是很重要,做好自己的艺术就挺好了。
Q:对职业艺术家的理解?
A:比较坎坷,也比较自由。
Q:自己是否具有这些素质?
A:我想应该具有。
Q:如何培养这种艺术家素质?
A:去生活中锻炼,感受,发现生活中的美,转化成自己的艺术创作,去为人民服务。
Q:你目前的生活来源是什么?
A:打点零工,爸妈的支持。
Q:你认为生活环境、心态对创作的影响?
A:一个好环境心态肯定会让艺术家能够持续搞艺术创作。
Q:家人是否支持艺术创作?
A:爸妈还是很支持。
Q:在川美驻留期间进行艺术创作的时间占生活的几成?
A:六成。
Q:离开学校以后如何进行“再深造”?
A:我现在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还有想法在艺术上再深造。
Q:你的艺术作品和创作历程。
A:我的艺术作品主要是架上绘画,作品是毕业创作的一系列作品《艰苦的旅游一系列》。小时候旅游时轻松、开心的感受与现在我出去旅游看到的人海这种差别让我有了冲动做一次这样的创作。
Q:你艺术作品的创作理念?
A:体现当代生活,反映当下的事情。
Q:简要概括自己的创作?
A:我这一拥挤的人物画系列目的是再现艰难的旅游,表现现实生活中旅游给人们困惑和遭遇。我每次外出旅游时,常常会面对接憧而至和我一样表情和状态的陌生人,在国务院法定的假日里,有的人积累了多日的辛劳想旅游放松,有的人带上亲人外出去试图加深和呵护亲情,也有人和我一样试图追寻古人的足迹,啸傲山林寻求自我放逐。我们在“圣地”不期而遇,我们不用相互倾诉,互相成为一种崭新“景观”。
Q:你对艺术的态度?创作过程是否顺利?
A: 对艺术的态度主要是对艺术的热爱,坚持。对于每个绘画的人我想创作过程都是一帆风顺的。
Q:是否充分表达艺术理念?
A:自己还需提高。
Q:艺术家创作的时间线索梳理,为何、如何转变?
A:2014年到2015是定型期和思考期,还是转变期,只有转变才有生命,到生活中去发现艺术,才能有好的艺术品产生。
Q:如何看待作品符号化和风格化?
A:是关注如何建立和完善某个艺术作品和风格的问题。
Q:是否有自己特定的创作方法?
A:有,但还未成熟。
Q:你受到了哪些艺术家的影响?
A:赵波先生,黎小强先生,吴山明先生。
Q:有没有艺术区域化的风格影响?(如“川美风格”)
A:有的。
Q:你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感受如何看待艺术市场?
A:去接触,但要做好自己对艺术市场的态度主要是做好自己的东西。
Q:你觉得市场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和传播影响如何?
A:我觉得有很大的影响。
Q:你如何看待和适应这样的影响?
A:做好自己和做好自己的作品。
Q:是否信奉“成功学”的创作之道?
A:不。
Q:“名”和“利”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如何?
A: “名”和“利”对于创作中的重要性我认为不能影响一个好的作品的诞生。
Q:艺术有没有核心价值?
A:至少在自己的心里认为是有的。
Q:你的作品的核心价值为何?
A:主要是关注当下的生活。
Q:关于“生存之道”的讨论。
A:我想我是个没什么生存之道的人,我就是想做好自己的事。
Q:你如何看待“艺术养我”还是“我养艺术”?
A:这个问题还不是很清楚。
Q:你认为“抱团”策略是否可行?
A:可以的。
Q: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计划可否成为一个“团体”?
A:可以的,在这里我们都像一家人。
Q:驻留期间与其他青年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如何?
A:大家交流很平凡,私下里对艺术的交流,团体聚会的交流艺术生活等等,让我们很开心。
Q:这种交流的作用如何?
A:我开阔了思想,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Q: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计划所提供的扶助条件中哪些对你的影响最大?
A:提供的平台和朋友,机会,让我想一直留在这。
Q:你觉得哪些方面可以调整?
A:对于艺术家的推广上我想可以再加大力度。
Q: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谈一下青年艺术家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平台?
A:像大家庭一样的环境,让我感受到温暖,也让我有了自信,有了机会。
上一篇:2013-2014年度:朱 熙下一篇:2014-2015年度: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