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时间:2015.06.12 访问地点:熙街星巴克
Q:您现在的最高学历是本科还是研究生?
A:本科的。川美综合艺术。
Q:有什么样的生活理想和职业目标?
A:生活得自在就行,职业的话就是自己能有一个个人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不想做艺术家,我只想做一个懂点艺术的,然后生活里面能融入一些对艺术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
Q:之后有没有职业规划呢?
A:顺其自然吧!生活到什么时候就做什么,没有说一定要往哪个方向走,而且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
Q:那您驻留期结束后是否会继续创作?
A:那肯定的,但它不是一个职业,也不是说专门要去做一个艺术。比如说做作品,一年之内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说要做多少作品,有想法了就会做,做别的也可以融入你对艺术的理解。
Q:您接下来还会往职业艺术家方向发展吗?
A:我认为这个是不冲突的,而且我觉得艺术家不是一个职业,是一个生活态度。我觉得艺术家是一个很特别的,对生活有艺术思考的人。
Q:您觉得成为这样的人,您需要具备什么呢?
A:我觉得也不是成为这样一个人,而且一个生活状态。那如果说是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生活状态呢,首先是你有更多的自由的私人空间,比如说做一个工作,能更多的加入自己想法的空间,我很少把艺术和生活分得很清楚,我觉得艺术就是生活,生活也可以过成艺术。
Q:那您目前的生活来源是什么?
A:前几年是卖作品为主,现在作品不是很好卖了,偶尔会卖几件。所以会做其他的事情,比如说现在做的一个公益性的美术项目。
Q:那您在川美驻留期间进行艺术创作的时间多吗?占生活的几成?
A:还是很多的,虽然只有三件,但我做的工作也是跟艺术,跟我的作品有关系的。
Q:那离开学校以后有没有想过“再深造”?
A:继续保持驻留期间的状态吧!这个也是一种探索,因为艺术到最后谈得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非要用作品的形式来呈现一个具象的东西,因为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也不一样。
Q: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艺术这个事情呢?是从高考开始吗?
A:不是,我初中就开始学画画,但以前学画画是为了考大学。
Q:那你后来是因为什么就不再是为了考试这些了呢?或者说什么人,什么事让你决定一直要做这个事情了呢?
A:我觉得这个跟中国的大环境有关,没有什么就让你突然觉得这个就是艺术,就是什么。其实到了大学你就发现你做的事情根本就跟艺术无关,包括到大四之前,我觉得做的所有事情都跟艺术没有关系。
Q:那后来是怎么转变了这种思想了呢?
A:通过看一些书籍,出去看一些展览,还有一些老师比如闫彦老师等会提供一些思维上的东西,我觉得这些东西对我影响是比较大的。
Q:那您现在对于艺术的创作是持什么样的态度?
A:现在的话画画的时间很少了,但是也会写一些方案做一些项目,态度是比较轻松的,有灵感想创作了就会去做。
Q:您创作过程是否顺利?能不能够充分表达艺术理念呢?
A:我觉得还好,保持平常心就好,而且对于能不能充分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理念并不重要,我并不喜欢像讲故事一样把所有的东西一股脑的全放进作品里面,作品是有一个弹性的空间,让其他观看作品的人有自己的发散思维。
Q:您又是如何看待作品符号化和风格化这些问题的呢?
A:我觉得符号化和风格化是别人给作品圈定的,个人的话做作品不会考虑这些因素,做一个作品非得做一个系列这样子,但是我大学的时候会这样去思考。大学的这种环境还是比较特殊的,视野会比较窄,容易局限在几个老师中,出来以后就不会这样了。
Q:你的作品受到了哪些艺术家或者风格流派的影响?
A:这个也没有很具体的,因为看书比较杂,所以没有什么特定的。
Q:那您对当代艺术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A:很好,当代艺术关注当代人的生活,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理解,但我觉得生活就是艺术。
Q:您对现在的艺术市场了解吗?
A:没怎么去了解市场。
Q:市场对艺术家会不会有影响呢?
A:因人而异吧!想进入市场的就会去关心而且会计划和操作这些东西。而且关注也没什么用,因为不一定能进的去,没必要去强求,到一个阶段做一个事。
Q:您觉得你的作品有没有核心价值呢?艺术又有怎样的核心价值?
A:回归到生活,回归到生命,回归到个人吧!
Q:关于“抱团”策略你怎么看待呢?
A:还是因人而异吧!有些人适应这种,像外面有很多小组,国内很火的,组成小组去做,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我觉得这个形式很好,很利于推广。但是也有一些艺术家喜欢安静的,比如说奥基弗这些,就拒绝这些东西。这个政策可以有,但要尊重个人的选择,它是提供了一个平台,我觉得驻留计划就非常好。
Q:那觉得好在哪里呢?它的扶助条件,有什么需要调整的吗?
A:最好的就是提供工作室和资金,还有一个最最好的就是有一些展览机会。已经很不错了,反正我很满足。
Q:您在这期间与其他青年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如何?
A:交流是有的,不过不是很多,对这边还是有些了解。
Q:那您觉得这种交流的作用如何?
A:不是非要一加一等于二的这种,有一个明确的结果,这只是一种体验,慢慢的会有些东西沉淀下来。
Q:您再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谈一下青年艺术家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平台?
A:还是因人而异吧!从我自身的角度来看有工作室,有资金扶助,对我的话比较轻松一些,而且给了我这些也让我更加了解了驻留的这十几个艺术家。以前没怎么接触,后来就会交流,逛逛工作室,了解他们的工作方法,工作环境,而且交流是最重要的。
上一篇:2014-2015年度:潘蕾
下一篇:2014-2015年度:王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