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驻留记录 > 驻留访谈 > 2014-2015年度:徐升

访问时间:2015.06.12    访问地点:电话采访

Q:我大致看了你的雕塑作品,都比较特别,你能谈一谈它们的特点吗?

A:嗯,我的作品主要关注于对雕塑本体语言的解读与诠释,我认为雕塑更本质的东西即使在三维度中对其进行厚度与深度的表现。雕塑作品它始终是一定质材构成的实体,实在的体积作为可视可触的对象是雕塑语言中最基础的东西。把这种最基础性质的东西运用好,发挥好,那么雕塑作品就可以展示出它的魅力所在。每一位观赏者都可以从我的作品中去慢慢体会。

 

Q:嗯,看得出,你的较多雕塑作品,感觉上都是抽象雕塑。很少会出现故事情节,情感性及其文学性在其中也很少有体现。因为当下大多数青年艺术家比较关注于这些东西,所以你的作品才显得比较另类,换句话说:容易脱颖而出。

A:对,是这样的,但我并不是刻意为了追求独特,而是我的关注点,兴趣点和其它青年艺术家不太一样。

 

Q:能简要地谈一谈你的本科毕业作品“菩提”的木雕的创作思路如何吗?

A:嗯,当时在创作之时,面对这些巨大且笨重的木料时,我思考了许多,我认为不是我能带给木料什么东西,而是木料在“告诉”我应该怎么去做才能发挥木料自己的价值。我挖掘出木料所有的能量。我开始从形式推演中寻找逻辑,追求一种现象感的能量。

 

Q:你的履历非常的优秀,这一定使很多人都大为羡慕,你怎么看待这些光环,这会对你的创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A:我认为专业成绩只是一条水平线,我靠的是综合能力。我的创作多数基于我的行走,我会自己主动去发现一些东西,我的好奇心是相当强烈的,我在国外学习期间,几乎是很少闲暇时间去玩,比如泡酒吧、旅游等。说到旅游也只会往返于各国著名的艺术馆。在大师的经典作品之前一呆就是很长的时间。除了睡觉的时间,基本上没在房间里待过。你能想象当时在国外我每天吃饭只有三道菜吗?“土豆”“青椒”“洋葱”,对减肥很有效哦。

 

Q:哈哈,你远赴法国、美国、日本等地学习;中央美术学院的各类奖学金,你都基本上都拿过。在如此耀眼的光环下,你还能保持清醒的创作热情,真是难能可贵。

A:过奖了。

 

Q:你能给我谈一谈在1618艺术空间拉开帷幕的“A园”展览是怎样的一个展览呢?

A:嗯,就像开幕致词中说的一样,他应该结合了1618艺术空间小且精致的特点,通过对空间的再设置,力求为观者带来一个能引发思考和遐想的展览。这个展览被命名为“A园”,是将雕塑融入整个空间,用东方园林的层叠关系,对应西方建筑学中空间“透明性”的概念。展览现场体现了我自己对大空间和建筑的关注,这次的展厅营造了游园般的观看流线,移步换景,区别于之前呈现的“几何”棱角的作品,本次我的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圆”,“透”的元素,每一件作品你都可以视为园林中的石头,石头加石头,组成了园的基础。我常说:横向开展很容易,往前对劲非常难。当然了,你不纠结,你的作品就会纠结。你纠结了,你的作品就不纠结。

 

Q:你能解释一下“A园”展览时的圆字为什么是用繁体字写成吗?

A:“園”字特意采取繁体写法,凸显里面有土、有水、有树、有围墙之意,“这就是东方文化的高妙之处,‘徐園’既是我的‘建筑规划’,也是我作为创作者的‘心园’。”

 

Q:你能给我大概谈一谈展览中你都展出了些什么样的作品吗?

A:比如《透明湖》,这件作品就诠释了“透明性”的空间概念。

 

Q:你认为雕塑与生活的关系如何呢?

A:非常大呀,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之中,而雕塑的空间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它所占有的空间,依靠实体构成的空间以及它散射的空间。所以它不仅是实体的而且是虚空的,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感觉的。雕塑家对于空间的处理可以外延到生活的很多方面,雕塑的本体语言很容易被转化在其他材料的创作中和更大的空间的处理之中。

 

Q:你能简要说一说你对待艺术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A:我对艺术这件事很认真,我希望变成它的信徒,这样就不会胡作非为,会很踏实地往前推进,而不是放完一朵烟火就完了。

 

   

 

上一篇:2014-2015年度:奚秀霞
下一篇:2014-2015年度:杨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