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时间:2017.08.15 访问地点:
Q:你是那一年研究生毕业的?
A:我是2017年毕业的。
Q:你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参加了驻留计划?
A:刚毕业,还想在这边继续画画。
Q:在参加驻留计划之前你对这个计划了解多少?
A:我的好多朋友都驻留过,川美的驻留计划项目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是个非常难得的平台,这在国内其它美院里是没有的。
Q:在驻留计划的期间有些什么经历和收获?
A:说来惭愧,驻留期间我把这个平台利用的不是很好,家里事情干扰多些,自己状态不是很好。在这个期间我创作的油画作品不是太多了,17画了几张肖像就不想画油画了,而且搬运起来比较麻烦,所以画的大多是水彩,一来体验一下其他的材料,二来避免一些思维惯性给创作带来的不利。
Q:你觉得驻留计划对你的创作有些什么样的帮助?
A:学校的驻留计划给了每个人物质上的帮助,提供了工作室,也给大家创造了许多交流、学习、展示的机会。
Q:已经举办了4届驻留计划,你有些什么好的建议?
A:希望川美把这个计划做的更具有学术性。
Q:驻留计划之后你的打算是什么?
A:最近打算好像越来越少了,自己对艺术感到有些无力,艺术很无用。离开学校的“艺术圈子”,进入社会,对于一个真正画画或者搞艺术的人来说可能才是最大的考验。毕业后不是每个人都有个良好的创作环境,面对自己的处境,每个人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和生活的关系,重新定义艺术,定义成功。当自己被身边的人视为“另类”时、当自己的作品带不来物质回报时、当自己在生活中被碰的鼻青眼肿时、作为一个从事画画的人如何不被身边人的同化,保持敏锐和自觉,如何坚守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该有的良知或者说从事艺术的人该有的的基本贞操,我觉得这可能是最关键的。生活中有太多的荒诞和无奈,但恰恰荒诞和无奈孕育着艺术。通过艺术这种认知方式或者说借画画这个手段来呈现个体对生命的自觉想象,在表达的过程中寻找自己、认识自己、接近自己。因为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画画成了我驱赶虚无,找到存在的一种方式。
Q:可以谈谈你的这样的风格是怎么样探索出来的?
A:说起来感觉画画好像一篇篇生活日记。我的油画语言探索是从素描而来。
Q:具体的探索过程是怎样的?或者有一些什么经历对你有较大影响?
A:这还的的从本科说起,大一画了一年的学院素描,大二开始就有创作课,我也开始思考课堂作业和创作的关系,期间于艾君老师编写的素描书对我的影响比较大。08年的春天我在教室正上人体写生课,我接到家里的电话说奶奶去世了,我抑制住自己的感情继续画到下课才回的寝室。老家远我没有回家,第二天又来上课,刘岩老师说你昨天画的这个脚用线画的好,放的松、很生动,其实我自己没怎么意识到,但是老师的认同对我鼓励是蛮大的。于是我就琢磨老师所说的生动指的是什么。由于超重的体力劳动模特身体有些变形,影响最深的是他缺少个脚趾头,骨节特别明显,看着他那爆起的血管我特别有感觉。我突然意识到站在我前面的模特身上不再是那种光影的结构,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于是我开始了在素描中对线的探索。那次写生课我一口气画了好几张素描,后面系上教学检查老师对我素描很认可。后来在老师的建议下我开始了向油画语言的转换,那是最痛苦的段时间大三到大四第一学期年画了好多做了好多的尝试最终一张张都废掉了。有次女朋友洗脸由于晚上熬夜看书眼睛红红的,我顿时有了画她的冲动,结果我画了《记忆》那是我正儿八经的第一张算得上是创作的画,当时参加年展就获奖了,我很激动,因为快毕业了作为油画系的学生我几次参加年展都是素描和综合材料。油画作品是第一次被老师认可了,也是在那次年展上我第一次和庞老师说话,还合了影。后来有幸庞老师又成了我的研究生导师。现在想想画画有时也特别偶然,你去刻意追求反而达不到目的,无意间想要的效果就出现了,那种感觉是最幸福的,突然间会让人兴奋的想叫。后面毕业创作时我就把线的元素彻底用在我的创作上了,在我看来线是未知的抽象的但缭乱的线条恰恰和人物的某些情感形成了呼应。
Q:你选取题材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A:本科毕业创作时我画的都是我身边的同学,我比较熟悉的人。研究生阶段时我把表现主从理论上简单的梳理了一遍,把本科时喜欢的思想家尼采、萨特及相关的存在主义哲学家的美学思想简单的梳理了下,从而找到了存在主义美学对蒙克、贾科梅蒂、培根等画家的影响及和他们作品的关系。我写了《浅析具象人物绘画中的存在主义美学意识及当代意义》一文作为我的毕业论文。对我影响最大的算是萨特了。在创作题材上研究生阶段我持续着自己的人物创作,同时画了些局部脚、手等,画局部更多的想强调人的精神存在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男人或者女人。比如手系列我取名为《相》,中国人自古有看手相算命一说,我把手放大但是手线是不确定的非具体的,我想通过这个来表达对人生命自身存在的思考和对命运的诘问。
上一篇:2016-2017年度:石锐杰
下一篇:2016-2017年度:童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