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学术活动 > 批评文章 > 漂流的游士 ——日常中的静默修炼 沙鑫
漂流的游士 ——日常中的静默修炼 沙鑫


图文:2015.08.28

沙鑫

2005——2009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 本科 专业方向:美术史

2010——2013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 研究生专业方向:艺术史与艺术批评方法论

2014至今     

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视觉文化战略研究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博士在读

专业方向: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             

2009.10    

参加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10周年,发表论文《大足龙头山金刚护法身份考》

2012     

论文《“我的宇宙”中的坎普趣味及摄影功能论——基于新感受力美学范畴的一次批评尝试》入围四川美术学院2012 高名潞美术论文奖。

2013.6—2014.10

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特色资源部

漂流的游士   

                                   ——日常中的静默修炼

 

(一)

        2004——2008年,川美的新卡通绘画如火如荼。2007年,当时我在北京实习,大大小小的画廊美术馆走上一圈,都不用看标签,远远望去,一眼就能分辨出哪一张是川美学生的作品。那时的我还在远远的一张一张的判断,并挨个的进行核实。就在2014年底,我和曹星原先生、尹丹博士、策展人石冠哲,以及央美的几个博士共同参加的高地学术论坛上,还提起过川美的卡通风潮。说来巧合,当时出席活动的人中,便有着一位拥有16年从业经验的798艺术区资深画廊主,曾经是川美新卡通绘画的买家。他回忆说:“当时整个798的艺术市场就是靠着央美和川美支撑起来的,而川美的新卡通创造着798的奇迹,那时大多数画廊都在新卡通的作品上得到了好处,2万块收到的一幅画,没过几天,20万出手了!”我还记着曾有人自豪的说过,川美2008届油画系毕业生的作品被购置一空,甚至连工作室中未完成的作品也被打包购买了。但无论是画商还是画廊,谁都料想不到在2008年那场让整个中国兴奋不己,满怀自豪的奥运会后,中国艺术市场原本的另一次资本的高潮却迟迟未至。而是在9月15日,随着世界第四大投行“华尔街最凶斗牛犬”的雷曼兄弟公司正式宣告破产,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之后,海外市场极度疲软,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大幅度锐减,中国制造开始大量滞销。“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在2009年春节前返乡的大约7000万农民工中,因企业关停、企业裁员、找不到工作、收入低等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有关的因素而返乡的农民工为1200万人,占返乡农民工的17.1%,占全部外出农民工的8.5%。”当然,一直依赖国际资本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和艺术家群体也难逃厄运。据统计,2007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是223.04亿元,而2008年则降至123.38亿元,跌落份额将近50%,艺术市场全面坠梯。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危机不仅宣告了新卡通绘画的终结,同时也是近年来四川美院毕业生群体的最后一次几近疯狂的集体亮相。在这之前,青年批评家鲍栋曾尖锐的批评川美的新卡通,他说道:“通过打着‘一代人’的旗号,披着庸俗、浅表的外衣粉墨登场。而这种创作模式被市场认定之后便开始成为一些机会主义和功利主义者所效仿的对象。于是,一批批经过肤浅的符号置换的作品也就由此而生,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国当代艺术,并被冠以‘先锋’、‘前卫’的名号。且不说他们那日趋单薄的创作手法,究其意义来说,也完全陷人了庸俗化和浅薄化的境地。”鲍栋对新卡通的批判在于新卡通绘画只是在表现丰裕的物质欲望以及社会生活的浅表层面下功夫,并未涉及到当下深层文化的思考与反思。

《弥林》局部 综合材料 1OO×50cm 2014年

(二)

    2014年12月21日下午16时,“客遇观景——四川美术学院青年驻留艺术家与研究生优秀作品展”在上海证大当代艺术空间开幕,展出四川美术学院驻留计划及研究生共48位艺术家等百余件作品。笔者很荣幸的参加了展览的开幕式,并第一时间参观了作品。就在这个展览中,我惊喜的发现,2008年后,川美艺术创作的集体性特质再次出现。“游士”聚集的艺术生态在四川美院逐渐形成。

 

    我们一直将那些毕业后,停留在黄桷坪继续坚持创作的人叫黄漂,这个群体大多数是产自于四川美院的毕业生。但是,如今这个漂流的群体已经不再局限于四川美院的毕业生,驻留计划面向全国进行选拔,扩大了这个群体的广度和面向。这些具有漂流性格的艺术家群体身上体现着诸多游士的特征。一方面,正如它的字面意义所展示的那样,周游列国的游说之士。通过驻留计划,全国各地的青年艺术家,来到重庆四川美术学院,并在这里展开为期一年的艺术计划。这何尝不是一种游说,将自己的艺术理念在不同的地域展开与验证,最终呈现给观者;另一方面,游士概念本身又有着丰富的隐喻和暗示,非常符合“客遇观景”这个主题,对参与了驻留计划项目的青年艺术家来讲,家园概念已经是一个越发模糊的边界概念,他们在毕业之后的“游说”之路上,不断的突破这个边界,如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生,突破了他/她多年以来的艺术学习与创作上的家园边界,弱化作为主体的自我身份,挣脱了一种惯例文化氛围下所造成的艺术形态的单一,以及艺术视野、艺术思考的局限与惰性。驻留艺术家在驻留过程中,由于语境和场域的时空转变,他们可以更加自由的进行着艺术的探索和思考。

《去了》 柏木 尺寸可变 2014年

    我们来看看几个参展艺术家的作品。李娜的《浴室系列》是材料属性很强的一件雕塑作品,由棕片到棕丝,艺术家似乎在做一件和艺术没有太多关系的事儿;周杰的作品《119小时45分》,艺术家在漆黑的画布上使用刮刀,一根线一根线的编织着隐约可见的显微之网;古鹏的《弥林》,画布上充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圆圈,可以想象,从一个圈到十万个圈、一百万个圈,艺术家不断的重复着笔痕的圆满与循环;还有陆云霞《去了》这件木雕作品,艺术家将树木的历史一轮一轮的刻下,最后只剩下树干空洞的外壳,以及被掏空了心思后留下来的一望无尽的虚空。如果留心一下这次展览的作品,我们还会发现许多类似的作品,那么以上,我简单描述的这些作品到底是要说明什么?没错,我发现这几位艺术家的作品共同呈现了一种静默之感。这种静默之感不仅仅是针对他们的作品本身而言的,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艺术家创作作品过程中的人的状态。比如,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李娜的作品,是蓬松的酒瓶、轻盈的风扇、温暖的浴缸,这一切好似梦幻却充溢着宁静的诗意。李娜对非本来之物的非本来状态的表达,一下子将我们从坚硬冰冷的现代情景中抽离出来,仿佛置身暖阳沐浴下的田园。但让我更加感兴趣的,是作品成型前,艺术家为何非要将棕片撕成棕丝,为何偏偏要经历这么漫长且枯燥无聊的物理过程。这是值得思考的!还有周杰,这119个小时45分对他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否暗示着艺术本人对时光流逝的没有预设终点的偶然性认识?在我看来,作品之中的静默之感恰恰是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被赋予了的。

    当然,如何去欣赏艺术家创作作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观看最后的成品本身是存在一些困难的。而形成静默之感的原因在当代艺术理论和美学中曾给过解释,就是说当代艺术本身存在矛盾性是形成作品和艺术家静默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艺术家需要通过自己对艺术天才般的敏感进行创作,他们需要保证艺术作品本身的新鲜感与独特性;但是,另一方面,被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的发生条件恰恰是这种新鲜感与独特性被观者所接受和欣赏,如此一来,艺术作品本身的神秘性和陌生感就会逐渐被观者层层击破。这造成了艺术家需要不断的丰富其作品的独特性,保持作品的新鲜感和神秘感以减缓观者对其作品的识别。所以,对艺术家来说,艺术意识的表达往往促使了观者意识抗体的产生。几个回合下来,艺术家的创作危机便不可避免。就好比我们当下所处的信息爆炸的时空内,信息以各种方式源源不断的被推送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耗,同时这也造成了我们对于信息识别和信息内容的抗体,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失去了我们的关注与期待。这也是新卡通绘画注定失败的原因所在,对于视觉信息的大量生产和渲染必定会造成观者的审美抗体,甚至反感。

    我们来看一下徐冰的例子。1987年,徐冰开始创作《天书》,他通过翻阅古书字典,并从中找出许多偏旁部首,然后将这些偏旁部首颠倒组合,布置位置,最后将它们毫无规则的拼凑在了一起,编撰出一套连他自己都不认识的“天书”,并在木块上刻了2000多个假汉字,用活字印刷术将它们转印到纸张之上,并整理成书籍长卷。我们要如何理解徐冰的天书之美呢?

    徐冰的天书之美在于天书产生的过程。在我看来,徐冰以一种工匠的劳动意识,在其手工作坊中进行着最为原始的生产行为。这种行为对艺术家来说更像是一种失语和对尘世的疏离,有时候更像是一种自我惩罚。艺术家选择了这种苦修,选择艺术语言的沉默,使艺术不受语言的污染(图像内容的创新、新鲜感的保持、阐释、资本市场等)。这样一来,我们只需要去理解这些静穆的艺术作品被表达出来的方式了,也就是说作品中的每一刀刻出来的线条都在进行着净化,是假汉字从“音义符号向视觉符号的全盘转化”,实现了“一种不受干扰的幻觉的隐喻”;另外,《天书》的成品形式也背离了观众。这种背离便是一种沉默的方式,但沉默并不是不言说,而是艺术家以一种观众听不到的方式在进行言说。他们作品的意义在于某种程度的“无意义”,让人听不见看不懂,但是这样对于观众的冒犯,给观众带来沮丧和不悦正是将艺术家全神贯注的状态传递给了观众面向艺术作品时的状态,而非过多的一眼便可识别的垃圾信息。

    有着行为艺术之母誉称的阿布拉莫维奇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她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在2002年创作《海景房》时......我采取了完全安静的做法,不动,我真是指不动,只除了日常生存所需要的日常事务,小便,洗澡,喝水,坐着,站着共12天......再有就是瞧着观众......我自己感到被转化了,就我的情况说,不是生活转化了我,而是行为艺术转化了我......转化的意思是指深刻的体悟,是指你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去领会现实了,因为这个角度对你打开了。我一直都希望能做这样的行为艺术,在我和观众之间没有任何东西挡在中间:就只是直接的能量传递。”实际上,阿布拉莫维奇为期12天的行为表演是包含在日常的行为之中的,并且在这个开放的空间中,在持续的坐着、站着等这些日常行为重复实践后,时间对她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她所在意的便是提醒观者,在观看她的作品时细细的品味和体验这一审美过程中的每一个当下和现在。她骄傲的说:“你知道人们通常是怎么去看画廊的……这儿呆三分钟,那儿呆两分钟,进进出出……而我却让人们留下来了,我让一些人能每天都来,呆几小时,甚至五个小时坐在那里,我让一些带着公文箱上班的人愿意在上班的路上到画廊门口等开门,就是想来一下,就像上了瘾一样,只是为了要看上一眼,然后出去再面对这个世界,因为他们从这个作品中获得了某些东西。”

    我想她这里说人们从她的作品中所获得的东西应该就是一种全神贯注,以及作用于观者自身的静默无语吧。这类似于佛教中的禅定。禅定是佛家的一种修炼方式,以求实现心灵的专注状态。一方面通过禅来实现静思,来观照内心,同时要做到定,守住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在《六祖坛经·定慧品第四》中写到:“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所以,这里指出,不仅只有打坐参禅入定一种方式,禅定的状态要脱开固定的形式标准,即便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也可以去体验禅定的状态,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对于内心的观照与平定。

    所以,回头来看李娜、周杰、古鹏、陆云霞的作品,静默的气质至始至终。他/她们的作品之美隐藏在他们日常修炼的态度之中,用一种曲线的方式,实现了对人内在观照的唤醒。他们蔑视世事,不理会时间的快慢缓急,反复的重复着日常的创作实践。李娜气定神闲的撕着棕线,古鹏从容不迫的画着圈圈,还有周杰,面对着暗无天日的画布,冷静沉重,荣辱不惊......他们似乎如佛教徒般日复一日的念诵佛号,如行者般用双脚一步一步的丈量土地。通过将日常行为模式化、重复化、手工化,用这种静默的实践方式实现对当下追名逐利、急于求成、性情浮躁的价值观的对抗与消解。进而进入一种忘我的内在知觉,突破现实的逻辑网络,引导主体内观心灵,体会真实的、全然自觉的存在状态。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这么一句话,“无恒产而有恒心,唯士唯能”。大概的意思是,一个人没有什么固定的产业收入和财富,但是却有恒常不变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只有士才能做到这些。孔子也曾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见,对于道的理解,一方面在于个人的坚持与追求,另一方面也超越了功利的幽灵,而具有普遍的日常参照与现实关怀。

    所以,在我看来,“客遇观景”中的这几位艺术家的作品是非常难得的,作品的高品质是通过他们的生活态度、艺术追求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践行彰显出来的,这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当代品质。如今,我们的共同生活在时间面临全线失控的处境里,我们没有给每一分、每一秒以充足的关注和理解,更没有给它以足够的空间来观看和显现我们独特的生命与存在。在当代的社会景观之中,如何实现静默和全神贯注的状态已经成为一项艰难的事业,这需要人们去尝试并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勇敢的舍弃,将我们的视觉引向自身,这样才能解放人的外在,才能挣脱对固有经验依赖。“客遇观景”的意义在于呈现了一种放下的艺术形式,通过艺术家日常的静默修炼来提醒着我们自身,去收获心灵上的自由与解脱。

 

 

 

 

 

 

 


下一篇:客寓观景——四川美术学院青年驻留艺术家与研究生优秀作品展 孙鹏